我读《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发布时间】:2005-05-13
我读《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5月13日 15:23:44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记得在百书遭禁的文革时期,曾有幸从朋友处辗转借到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的文集(一本破旧的书)。当时私人之间的借阅往往限期甚苛,为了在24小时内归还,我囫囵吞枣地读了一个通宵。坦率地讲,至今我对相对论仍不甚了了,恐怕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但那本文集却成为我个人阅读经历中的一份永久的记忆。我为爱因斯坦光彩
异人的科学睿智和庄严神圣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仰叹,也为他那优美流畅的文笔和隽永平和的情趣而折服。
海南出版社发行的《爱因斯坦晚年文集》在国内首版于2000年3月。书中共收辑了爱因斯坦的62篇文章,分为“信念与信仰”、“科学”、“公共事务”、“科学生活”、“伟大人物”、“我的人民”6个部类,时间起迄自1934年至1955年,为爱因斯坦成名以后最后20年的各种著述。
为了重温或寻觅多年前的那份景仰,我多次翻阅这本《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以印证个人阅历中那些已知或未知的自我体验。
爱因斯坦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光照千秋的科学伟人。但对于人世上绝大多数的凡夫俗子而言,芸芸众生对着爱因斯坦扯上一堆赞美之辞似乎仅仅表达了一种时髦而已。E=mc2的相对论公式在很多场合被演绎为装饰性的符号,乃至在中学教室的墙上宣传画里也屡见不鲜。事实上,爱因斯坦本人不无风趣地说道,据他估计,对相对论感兴趣的牧师多于对相对论感兴趣的物理学家。
由此可以言及另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公众往往对爱因斯坦怀有一种持久的迷恋。据说,爱因斯坦从来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寒窗苦读的学子,即便在创立相对论的过程中,他也时常有求于其他数学家的帮助。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在科学上的建树呢?我想,除了对物理学的敏感、热忱和专注外,与他那科学精神和智慧交相辉映的是一种来自于信仰的美感以及由此衍生的想象与启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仿佛是“以一组不期而至的富有想像力的洞见表现出来,一如诗人或作曲家的灵感”(伯特兰·罗素语)。毋庸置疑,这种罕见的想像力向往着崇高的美、神秘的美和最终极的美;它仅仅为少数的天才所独有,甚至仅仅发生于天才人物生命中的短短瞬间。
同时又可以指出,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包括他那纯澈严谨的思辨理性和奇异深邃的想像力显然受益于西方文明的自由主义精神,受益于现代欧洲的教育科研制度。他曾倡言:“同欧洲的人文主义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言论自由、某种程度上个人的自由意志、在思想上追求客观性而不仅仅考虑实用性、对精神王国和兴趣领域里不同品味的鼓励”。他还主张,“个人应当有时间和精力去受最好的理智训练并按照他的爱好在学术和艺术领域取得成就”。可以说只有在包容这种人文理想和追求的社会环境中才会诞育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人物和他那旷世罕有的伟大建树。
也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还时时关注着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演进。他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或亲历了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丑恶和灾难。面对市俗政治的各种纷争和冲突,他不遗余力地以虔诚的宗教情感坚持着人道主义立场与良知,不断表达他的热望与真知,在严肃而热情的思考中抨击人类的迷失,并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颂扬科学的进步。为此,他敬奉的理想是:“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支。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使它从单纯的生理存在中升华,并把个人引向自由”。
作为一个犹太裔科学家,爱因斯坦将犹太民族历经苦难的精神特征归纳为两点:“首先是关于社会正义的民主理想,辅之以全人类间互助互谅的理想”,其次是“对各种形式的理智追求及精神努力的崇尚”。他还特别指出,“犹太人对智慧上的成就的尊重,营造了一个特别有利于任何可能存在的天才发展的氛围。同时,强烈的批判精神阻止了对任何权威的盲目服从”。从评述犹太民族精神的角度,爱因斯坦借以展示的是他所信奉的终极价值观,即人类文明的核心资源:民主、正义、友爱、互助、求知、进步、创新和形而上的批判精神。虽然爱因斯坦在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某些主张未必可取,但这样的信仰始终贯穿着他的一生,构成了他完整的生命。
爱因斯坦离我们远去已半个世纪。如今社会里潮流蔚为大观的是:科学昌明与物欲横流携手高歌、与时俱进,诸如对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顶礼膜拜几近于新世纪最主流的时尚,如此等等。相比之下爱因斯坦及其科学和思想的遗产已很难为五花八门的大众人流所熟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失去了烛照人间与时空的光彩,并不意味着这一精神的、文化的、科学的高度相形见绌于任何一种商业成功或奇迹,相反它仍将——并且永远亲近着人类文明已有的灿烂和更多的灿烂。在谈到牛顿、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划时代的贡献时,杨振宁先生曾赞叹道:“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和唯象理论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主的诗篇”。
假如这样的诗篇至今仍为一些人们所景仰,而你仍然愿意把爱因斯坦看作是一位神话级的天才人物,看作是人类自身的一个奇迹,那么当你仰望头上众星璀璨的天空时,你就会深切地体味到爱因斯坦的自我评述:“我孤寂地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熟之年里却甘之如饴”。(马夏)